久久未射综合视频,在线视频亚洲欧美,久久九九有精品国产23,免费国产va在线观看视频

  • <pre id="ekon4"><small id="ekon4"></small></pre>

    <ul id="ekon4"></ul>

    正信佛教


    | 佛教文化 >> 正信佛教
    正信佛教 
     
    征信的佛教不違本事釋迦摩尼佛的教育,首先需了解佛陀教育的根本:
    四諦 
    苦、集、滅、道 
    1、 苦諦--人生如同苦海泛舟 

    佛教認為人的一生是由各種苦惱貫穿的,共有八苦: 

    (1)生苦:胎兒出生,在在成長接觸和適應外界的過程中,充滿痛苦。 

    (2)老苦:人到老年,發(fā)白脫落,牙齒老化,嚼食困難,耳聾背駝,行走艱難,倍感痛苦。 

    (3)病苦:人要患各種疾病,造成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。 

    (4)死苦:人將臨死,對死亡充滿恐懼,彌戀現(xiàn)世的生活,感到痛苦。 

    (5)怨憎會苦:與自己所討厭的人不得已而相會、結合。對自己憎惡的環(huán)境想脫離而又脫離不了。不想遇到的事偏偏又遇到,令人苦惱不堪。 

    (6)愛別離苦:與自己相愛的人別離,與自己所喜歡的人或環(huán)境分開也是痛苦的。 

    (7)求不得苦:自己想做的事做不成,自己想追求的事或人得不到,精神上感到痛苦。 

    (8)五盛蔭苦:人生就是苦,人生是諸苦的集合體。 

    2、集諦--苦從何來 

    人生苦有種種,其原因何在,集諦作此回答,根本原因在于人生所具有的情欲,由于人的欲望,產(chǎn)生各種行為,由此帶來一連串苦惱。 

    3、滅諦--放棄貪欲,斷絕苦惱 

    滅諦告訴人們一定要滅除情欲,無所追求,無所欲望,便可脫離痛苦獲得精神上的解脫,達到涅磐的境界。 

    4、道諦--正確駕馭人生之舟,脫離苦海,到達幸福的彼岸 

    已知人生是苦,已知苦之原因,已定滅苦之心,那么如何滅苦? 

    道諦作了回答,“道”含有方法和途徑兩種含義,具體分為八正道: 

    (1)正見--對四諦正確理解 

    (2)正思維--對四諦深入的思考 

    (3)正語--生活中,使用正確而美好的語言 

    (4)正業(yè)--規(guī)范自己的行為 

    (5)正命--生活中做到清心寡欲,正確看待生命的意義 

    (6)正念--對四諦正確的憶念 

    (7)正定--依四諦之理,正確修持禪定 
    (8)正精神--集中精力,正確不斷的修持 
    眾生應,當知苦、應斷集、證得滅、趨入道。 
    十二因緣  
    一、無明,二、行,三、識,四、名色,五、六入,六、觸,七、受,八、愛,九、取,十、有,十一、生,十二、老死。 
      一、無明:指人們心中無明煩惱,晦昧空境,無所明了,昏擾擾相,以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無明,無明是粗細煩惱迷惑妄心,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根源。同時也是涅槃解脫,菩提寂靜的根本?!独銍澜?jīng)》對于真妄二種根本道理,講得十分透徹。 
      二、行:行是業(yè)行,因為有了無明迷惑妄心,所以于諸法本來無我妄執(zhí)有我,本來無法可得,妄執(zhí)有法。因有我法二執(zhí),就起惑造業(yè),就有了業(yè)行。無明緣行,是過去惑業(yè)的因。 
      三、識:一剎那之間在父母面前,看到現(xiàn)前欲境,就生起一念愛心,為受生的種子,納于父精母血之中,而為胞胎。 
      四、名色: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,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。 
      五、六入:六入就是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、因為六根能入于六塵,又為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所入,六根六塵,互相涉入。譬如眼根能夠見色,就入于色塵,其他諸根也是這樣的,所以叫做六入。 
      六、觸:三和合是觸,因為有了六根,它就能夠感受和觸對六塵境界。觸是十二因緣中十分重要的一支,能觸是根,所觸是境。環(huán)境的好壞,就會聯(lián)系到我們根的感受,所以古人說:‘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?!缑夏福秊槭裁匆x擇鄰居呢?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觀的環(huán)境,對我們人主觀的意識是起極大的作用。我們經(jīng)常能夠親近高賢、或大善知識,時時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,那一定是天天向上,步步前進。如果因緣成熟,經(jīng)常能在名山古剎清凈道場,安心居住,時時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,即能:‘名山久住道心生?!鍍舴鸬兀蚓壥鈩?。對于所觸的環(huán)境《遺教經(jīng)》說:‘當制五根,勿令放逸于五欲,譬如放牛之人,執(zhí)杖視之,不令縱逸,犯人苗稼。若縱五根,非唯五欲,將無涯畔,不可制也。又如惡馬,不加控制,將牽人墜于坑阱?!軌虬炎∵@個觸的大關,是一件重要的大事。 
      七、受:根塵相互觸對,一定就會接受所觸對的塵境,譬如我們的耳根,對聲塵,就會接受各種聲音,如笙簫鼓樂,同時演奏,我們就會同時接受,而且層次分明,清楚明白。以上識、名色,六入、觸、受,是現(xiàn)在世的五支苦果。 
      八、愛:愛是貪愛,六根既然領受六塵,對于所接之境,妄生思量分別,對于稱意的就歡喜,便生貪愛之心,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。這個貪愛和厭惡之心,它是眾生六道輪回的生死根源,發(fā)心學佛修行,就是要修這個妄想心?!督饎偨?jīng)》說:云何應住,云何降伏其心?也就是用金剛般若妙智來回光返照降伏妄想。要令它對境不生愛染之心,不起分別之念,心如枯木寒灰,意似寒潭死水,一念不生,萬慮俱寂,這就是‘一刀斬斷煩惱因,雙腳踢開業(yè)障苦’。記得古德說:‘鐵牛哪怕獅子吼,恰似木人看花鳥,但自無心于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’。這里最為吃緊的是無心二字,就是六根對六塵不生貪愛之心,一心念佛或照顧話頭,就能降伏其心。日久月深,功夫自然成熟。古人贊無盡意菩薩說:‘世界無邊塵擾擾,眾生無數(shù)業(yè)茫茫,愛河無底浪滔滔,是故我名無盡意?!f明愛的作用很大,愛有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欲的七種情念。一、喜,成就我所愛的,心中就歡喜。二、怒,奪了我所愛的,心中就要發(fā)怒。三、哀,失去我愛的,心中就生悲哀。四、樂,得到我所愛的,心中就生快樂。五、愛,一切環(huán)境,對我有利的,心中就生起貪愛,貪得無厭的妄念。六、惡,違背我所愛的,心中就生厭惡。七、欲,順從我所愛的,心中就生貪欲。依此看來,愛的確是生死的根本,煩惱的首惡。古人說:‘踏斷腳下紅絲線,跳出紅蓮大火坑’。什么是腳下紅絲線?就是這個愛字。 
      九、?。杭葠哿怂澋奈逵辰纾拖氡M辦法把它攫取過來,隨心所欲的為我享受,多多益善,貪得無厭,毫無疑問,就會做出種種惡業(yè),如果感到違反我所貪愛的環(huán)境,就橫生忿恨,不顧一切,任意胡為做出許多罪業(yè),所以說取是罪魁禍首,我們要時刻把住這個取的關口,能夠斷除煩惱因??梢悦馐苌揽啵@個取和上面的愛以及最初的無明,這三支叫做煩惱的迷惑因。 
      十、有: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,對于所愛之境,將其取來,對不愛之境,把它舍掉,因此就做出種種業(yè),真是業(yè)海茫茫,苦惱無量,有業(yè)因一定招感業(yè)果,因果定律,絲毫不錯。愛、取、有三支是于現(xiàn)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因。 
      十一、生,根據(jù)愛、取、有三支苦因,依因感果,又出世投生。 
      十二、老死,凡有生,一定就會由少而長,由長而壯,由壯而老,步步向前邁進,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,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(guī)律。世界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苦,正如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,游四門時看到的那樣,真是令人感到萬分痛苦。而且這種痛苦,我們每人都是無法解決的,這是由于現(xiàn)在的愛取有三支苦因,而感招未來世的生、老、病、死的苦果。古人有一首偈語:過去二支因,現(xiàn)在五支果,現(xiàn)在三支因,未來二支果。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,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,就是揭示過去、現(xiàn)在、未來三世的因果輪回循環(huán)的規(guī)律??偟恼f來就是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、六入緣觸,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。古人有四句偈:‘無明愛取三煩惱,行有二支為業(yè)道,從識至受并老死,如是七事為苦道?!钦f十二因緣為惑業(yè)苦三道流轉的道理。 
      十二因緣又是一個連環(huán)鉤鎖,相互牽連的關系。更有流轉門和還滅門。上面所講的就是流轉門的十二因緣道理。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稱為利根。他們聽到佛說十二因緣流轉門的互相關系,互為因果的道理,覺悟到無明這一支,正是十二支因緣中間苦因苦果的總根源。無明一滅掉,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緣就會一起斷滅了。因此辟支佛就下定決心來斬斷無明。譬喻砍樹一樣,先砍樹根,樹根一斷,而整棵大樹,便自然倒下。無明滅才能復還真性,滅除煩惱,所以叫做還滅門。這就是緣覺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緣的道理。 

    三十七道品  道品,為梵語bodhi-pāk?ika 之意譯,又作菩提分、覺支,即為追求智慧,進入涅盤境界之三十七種修行方法。又稱三十七覺支、三十七菩提分、三十七助道法、三十七品道法。循此三十七法而修,即可次第趨于菩提,故稱為菩提分法。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: 
      (一)四念處,又作四念住。(1)身念處,即觀此色身皆是不凈。(2)受念處,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。(3)心念處,觀此識心念念生滅,更無常住。(4)法念處,觀諸法因緣生,無自主自在之性,是為諸法無我。 
      (二)四正勤,又作四正斷。(1)已生惡令永斷。(2)未生惡令不生。(3)未生善令生起。(4)已生善令增長。 
      (三)四如意足,又作四神足。(1)欲如意足,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滿足。(2)精進如意足,于所修之法,專注一心,無有間雜,而能如愿滿足。(3)念如意足,于所修之法,記憶不忘,如愿滿足。(4)思惟如意足,心思所修之法,不令忘失,如愿滿足。 
      (四)五根,根,即能生之意,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。(1)信根,篤信正道及助道法,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禪定解脫。(2)精進根,修于正法,無間無雜。(3)念根,乃于正法記憶不忘。(4)定根,攝心不散,一心寂定,是為定根。(5)慧根,對于諸法觀照明了,是為慧根。
      (五)五力,力即力用,能破惡成善。(1)信力,信根增長,能破諸疑惑。(2)精進力,精進根增長,能破身心懈怠。(3)念力,念根增長,能破諸邪念,成就出世正念功德。 (4)定力,定根增長,能破諸亂想,發(fā)諸禪定。(5)慧力,慧根增長,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。 
      (六)七覺分,又作七覺支、七覺意。(1)擇法覺分,能揀擇諸法之真?zhèn)巍?2)精進覺分,修諸道法,無有間雜。(3)喜覺分,契悟真法,心得歡喜。(4)除覺分,能斷除諸見煩惱。(5)舍覺分,能舍離所見念著之境。(6)定覺分,能覺了所發(fā)之禪定。(7)念覺分,能思惟所修之道法。 
      (七)八正道,又作八圣道、八道諦。(1)正見,能見真理。(2)正思惟,心無邪念。(3)正語,言無虛妄。(4)正業(yè),住于清凈善業(yè)。(5)正命,以正當方式生活。(6)正精進,修諸道行,能無間雜。(7)正念,能專心憶念善法。(8)正定,身心寂靜,正住真空之理。[雜阿含經(jīng)卷二十六、卷二十七、卷二十八、俱舍論卷二十五、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六、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] 

    八正道   
      
      佛教教義。亦稱八支正道、八支圣道或八圣道。意謂達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(涅盤)的八種方法和途徑:1、正見。正確的見解,亦即堅持佛教四諦的真理;2、正思維。又稱正志,即根據(jù)四諦的真理進行思維、分別;3、正語。即說話要符合佛陀的教導,不說妄語、綺語、惡口、兩舌等違背佛陀教導的話;4、正業(yè)。正確的行為。一切行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導,不作殺生、偷盜、邪淫等惡行;5、正命。過符合佛陀教導的正當生活;6、正方便。又稱正精進,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,以達到涅盤的理想境地;7、正念。念念不忘四諦真理;8、正定。專心致志地修習佛教禪定,于內心靜觀四諦真理,以進入清凈無漏的境界。 
     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見,即堅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義。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樣,認為只有自己的教義才是真理,其他宗教及各派哲學都是邪見。因而把正見當作最重要的一道,而其余七道則都是在正見的基礎上進行精進不懈的修行。 
      八正道也是針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義和“六師”中一些派別的享樂主義而提出的。佛陀提倡不苦不樂的中道,因之在原始佛教也把八正道稱為中道。原始佛教對這種不苦不樂的修行方法十分重視,列為四諦之一“道諦”的具體內容。對于八正道的詳細解釋有安世高譯的《佛說八正道經(jīng)》、《增一阿含經(jīng)》的《四諦品》和南傳《相應部經(jīng)典》。 

    六度:菩薩所修的六種法門,可以自度度他、?;垭p修、三學具足。 
      六度 
      佛教教義。 
      又譯事究竟、到彼岸、度無極,簡譯為度;音譯波羅蜜、波羅蜜多、播羅弭多;梵漢并譯六波羅蜜(多)。度即渡之意。 
      《大乘義音》卷十二:“波羅蜜者,是外國語,此翻為度,亦名到彼岸?!敝^菩薩乘此六度船筏之法,既能自度,又能度一切眾生,從生死大海之此岸,度到涅盤究竟之彼岸。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義。 
      1、施度(檀波羅蜜或檀那波羅蜜):總有財施、法施和無畏施三種。謂菩薩由修布施,能對治慳吝貪愛煩惱,與眾生利樂。 
      2、戒度(尸波羅蜜或尸羅蜜):包括出家、在家、大乘、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,謂菩薩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,能斷身口意一切惡業(yè)。 
      3、忍度(羼提波羅蜜):謂菩薩由修忍度,能忍受一切有情罵辱擊打及外界一切寒熱饑渴等之大行,即能斷除瞋恚煩惱。 
      4、精進度(毗梨耶波羅蜜):謂菩薩精勵身心,精修一切大行,能對治懈怠,成就一切善法。 
      5、禪度(禪度波羅蜜或禪那波羅蜜):止觀雙運名禪,亦名靜慮、三昧、三摩地、定。謂思維真理,定止散亂,心一境性,調伏眼耳等諸根,會趣寂靜妙境。有四禪、八定及一切三昧等。 
      6、慧度(般若波羅蜜):謂通達諸法體性本空之智。及斷除煩惱證得真性之慧,能對治愚癡 昧無知(無明)。 
    三法印、一實相印,即得正法之精髓。 
      三法印系指: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涅盤寂靜。印者,認可、驗證之意。藉此三者根本教理,得以判別印證法之正邪,故稱‘三法印’,其內容梗概,開演如下: 
      ⊙諸行無常:意指世間一切事物,皆在剎那間遷流變異,無一常住不變。有為諸法概皆無常,眾生執(zhí)以為實,認假作真,而起諸妄想,或求長生不老,或徒務粉飾色身,不識‘亙古不變’,仍不免‘剎那生變’,無常者,乃是世間之自然法則,此方是‘真?!?。了悟變化無常乃是生命的特征,于一切境,隨遇而安,在悲智雙運中,得見生命之究竟義。想得到幸福,就要從真理下手。真理要從心下手,心要從悟下手。悟就要從觀照無常下手。能觀照就有大慈悲心,因為能觀照無常,就沒有得失的觀念。一旦失去什么,就不會感到痛苦,因為你知道——這就是無常。 
      ⊙諸法無我:意指世間諸法,無論有為、無為,皆是緣起幻有,并無恒常不變、獨立存在之實體或主宰。世尊殷勤囑咐:應于二六時中觀照‘無我、無我所’。此色身乃四大假合之幻軀,凡我之物皆是為我所用,非我所有。若真有我,何以我之心緒、生死皆非己能掌控?足見‘我’無從主宰‘我所有’,有‘我’即生對立,而我執(zhí)則為一切眾生之通病,唯有放下我執(zhí),方可覓得真我。唯有了知無我,始能與世界和平共處。 
      ⊙涅盤寂靜: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,意指不生不滅,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。若離開涅盤思想,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,只能稱之為勸善,不能體會因性本空,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奧義。未入正信者,每以涅盤為死亡,此乃嚴重之誤解。倘如其所言,則死亡又為另一生命之開端,豈非生死未了?眾生長劫輪回之苦,乃受業(yè)力所牽,作不得主。唯有佛陀為究竟涅盤,以其死即不復再生,不生則不滅,蓋已打破無始無明,徹見本來面目,此乃稱為佛教最可貴之處。 
      凡人皆貪生畏死,因世間他事,皆有解決之道,唯獨死亡,無可商量。圣者超脫物外,于現(xiàn)實生活中,即是不生不滅之涅盤妙心,所謂:‘不染六塵名護法;不生妄想名涅盤。’心外見法,名為外道;若悟自心,即是涅盤。生死與涅盤本無距離,只在當下一念間。若體悟本性,生死、涅盤皆不可得。吾人但不造生死業(yè),即得大涅盤;若求大涅盤,即造生死業(yè)。 
      一實相印者,指真實無二,離諸虛妄之大乘義理。即吾人所謂真如、法性。倘能在緣起法中,遠離種種知見,內外俱空,活生生的現(xiàn)象界,便是寂滅之清凈心。了悟萬法如夢幻泡影,即見本體空性。雖處處如幻,亦處處實相。只須幻相看得開,實相自顯現(xiàn)。 
      三藏十二部,浩如煙海;八萬四千門,多似恒沙。欲以有限生命,開啟永恒慧命,當以法四依為根據(jù),藉此入道。 
      ⊙依法不依人:正法有二,一為世俗正法,系指文字三藏,事相上的大藏經(jīng),一為勝義正法,指證得無漏(真空無生)之理。行者應以教法、真理為憑,不可盲目信賴緣起幻有之臭皮囊。蓋法可脫在纏諸苦,指引菩提之道。人則難免主觀我見,若不契佛說,則當舍離。 
      ⊙依了義經(jīng)不依不了義:三藏中有了義經(jīng)與不了義經(jīng),前者指中道實相之諦理,后者乃為弘法而權巧之方便宣說。兩者權沖,自當依了義經(jīng)方能究竟解脫。 
      ⊙依義不依語:語言文字為傳達義理之工具,其作用在詮釋真理,然究非真理。切不可舍本逐末,率爾依循表相文字,斷章取義,而輕忽其中所欲傳達之內在意涵。 
      ⊙依智不依識:智者,非世智辯聰,而是真實圓滿之般若智慧。識者,乃迷惑妄心攀緣塵境所生之虛幻認知及覺受。行者當以般若為依憑,不應以人間情識為指歸,方可得證究竟涅盤。 
      佛子當信解正法,更當護持正法。就事相而言,要竭盡所能護持三寶,就理體而言,尤應護持當下之起心動念。
    更新時間:17/02/26 09:23:02  【打印此頁】  【關閉